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邀专家李玫瑾教授:青春期是教育的最后补救期,别让青春期成为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

创建时间:2025-04-30
浏览量:0
首页    新闻资讯    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邀专家李玫瑾教授:青春期是教育的最后补救期,别让青春期成为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

 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有一段家长最害怕,也是全家人最难熬的时期,那就是青春期。 

 

一夜之间,温顺听话的孩子变得叛逆固执、敏感多疑、以自我为中心

 

多变的性格、不稳定的情绪,甚至上下起伏的成绩,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出现了极其微妙的变化,他们开始拒绝父母的唠叨,想摆脱父母的管制。

 

 
 

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这样

 
 

把你的打探当做审问,认为你没劲;

把你的关心当做唠叨,觉得你太烦;

当你教育他,他会不耐烦地说:“我知道该怎么做,不要你管。”

当你想看看他在看什么,他会马上拒绝:“这是我的隐私!”

当你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,他会鄙视地说:“我们这一代和你们不一样了,你已经过时了。”

 

面对这样的孩子,父母愤怒不已,好像家里总是憋着一股气,父母和孩子互相较劲,每天鸡飞狗跳,上演着各种争吵。

 

父母和孩子的矛盾越来越深,一言不合,孩子就逃课逃学、离家出走,自伤自杀,整个家庭处于噩梦当中,家长苦不堪言。

 

在提到青春期孩子的养育问题时,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邀专家李玫瑾教授说:

 

 

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一定要特别注意!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,不同阶段的方法要不同,绝不能颠倒,总的来说,就是小时候斗勇,大了就要斗智。

 

 

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一定要特别注意呢?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李玫瑾教授的解答。

擅长领域:犯罪心理分析及画像研究;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研究;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;有组织犯罪问题等。

 

 

人格与青春期的关系

 

以下为李玫瑾教授演讲内容,作者整理编辑。

 

大家都知道,我们人格组成部分有3种,分别是:本我、自我、超我

 

 
 

本我

 

 

本我遵循快乐原则,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,在青春期时可能表现出对性和独立性的强烈追求。

 

 
 

自我

 

 

自我遵循现实原则,在青春期,他们开始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,这可能导致他们与父母和同伴的关系出现紧张。

 

 
 

超我

 

 

超我遵循道德原则,是人格当中内化的道德标准,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。

 

在青春期,个体可能会面临来自同龄人的压力,以及对于独立性和自我认同的追求,这可能会与超我产生冲突。

 

青春期是孩子从依赖父母到独立自主的过渡期,因此这个阶段可能会对孩子的本我、自我和超我产生重大影响,他们可能会面临许多心理和情感挑战,包括对身份认同、人际社交、性和独立性的追求等。

 

 

青春期的变化和挑战都有哪些呢?

 

我们常把青春期称为“心理危险期”、“人的第二反抗期”。

 

青春期有两个变化,第一生理,第二心理。

 

生理变化有两个信号:一个是身高,一个是性发育。

 

最开始显现于外的就是身高猛长,接着就是性发育,女孩出现月经初潮,男孩出现遗精现象。

 

一直到18岁,最晚到21岁,发育过程基本结束。

 

但是有个很大的问题是,青春期发育的完成并不代表心理成熟。

 

孩子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同时,心理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。

 

心理变化比较复杂,包括:独立性、自尊、逆反、结伴、幻想、性意识觉等方面。

 

 

 
 

视角从仰视到平视,独立性增强

 

小孩一般在两岁左右时,说话总以“我妈妈说”作为开头,“我妈妈说不能随便要人东西”

 

而上幼儿园之后,“我爸爸说不能和人打架”

 

上了小学以后,口头禅就变成,“老师说拿别人东西不好”

 

初中的时候,就会说,“我同学都说这衣服不好看”

 

再之后是“网上说,熬夜伤肾”

 

我们发现,这其中有一个转折点,在前三个阶段,孩子们都是仰视妈妈,爸爸、老师

 

初中之后,转折点到来,开始有平辈视角了。

 

身高不像性,性是内分泌的问题,身高是视觉。

 

当爸爸打孩子,孩子说,“你别打我,再打我也动手了”。

 

身高决定他的视线,视线影响他的心理。

 

小时候,孩子对成人是仰视的,心理上就会有一种不自觉地服从和依赖意识。

 

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,身高迅猛增长,看父母、老师的视角已经从仰视到平视甚至俯视。

 

他会自然地觉得“我有能力独当一面了”“老师、家长现在不能随意批评我了”,认为自己现在已经能跟家长平起平坐了。

 

此时的他对家长是不服从的心理状态。

 

 

 
 

自尊、渴望独立,出现逆反行为

 

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,甚至会有自负心理。

 

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懵懂的孩子,感觉自我已经“长大了”,他们期盼独立和自由,开始对这个世界进行自己的解读。

 

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对于“指教”式的教育非常抗拒厌恶,会用逆反的行为来反抗父母的管教。

 

 
 

同伴影响力上升,出现结伴行为

 

上面说到孩子到了青春期,他的心理开始独立了。

 

但我们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事实上是不可能独立的。因为他会遇到很多麻烦,其中一个最常见的就是:受欺负

 

人类早期是体力战争,个人早期就是力量交争。

 

而到这个年龄段,孩子受了欺负,是不好意思去找老师的。

 

如果小学生课间被同学欺负了,他可以哭着进教室告状:“老师,他拿沙子扬我。”

 

但你到了初中还这样做,那全班都会笑话你。

 

所以孩子只能抹掉一脸的沙子,抹了眼泪咬牙就进去了。

 

而有时候,孩子也不会告诉家长,那他最好的依赖对象是谁呢?

 

跟他年龄相近的同伴。

 

因此,孩子在摆脱长辈的初期,他自己不能应付所有的事情,他只有向同辈寻求帮助。

 

 

在小学六年级或者初一初二,大家会看到男孩跟男孩结伴,女孩跟女孩结伴,这叫同性结伴。

 

同性别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,孩子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朋友,就很有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对象;如果孩子交朋友一交交一伙,他就很有可能养成“小霸王”的性格。

 

美国的一个学者在研究孩子违法行为当中一个观点就是:

 

青春期违法有两类,一类是“限于青春期”;另一类是“可能终身犯罪的早期征兆”。

 

所以说,我们家长一定要特别关注孩子的青春期行为。

 

 
 

抽象能力增强,想象内容丰富

 

到了青春期后期这个阶段,孩子的思维进入到了思维发展的最高层面了,也就是抽象思维开始出现。

 

但是,对于青少年来说,他们的智力水平和思维内容并不成正比,也就是说,虽然智力到达一定高度,但是,思维内容很匮乏。

 

这时,孩子就会寻找一些社会替代材料,比如小说或者游戏等虚拟世界来填补自己的想象。

 

所以,孩子在这个阶段,不轻信人言,但是却轻信书本,轻信文学作品,轻信一些人物形象。

 

比如很多小孩梦想长大后当警察,很可能是来自某些的影视人物。在这个想象过程当中,有时候孩子会出现幻想。

 

但家长需要警惕的是,青少年犯罪案件往往源于这个时期。

 

在这个时期,孩子若没有同性朋友,沉溺于网络,那么孩子心理就容易出现异常。

 

所以,这个阶段我们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交1-2个朋友,不要总催促着孩子学习,让孩子多多发展兴趣爱好,让他去画画,搞搞运动,兴趣越广泛,孩子越不容易出现痴迷于网络的问题。

 

 
 

性意识觉醒

 

什么是青春期?青春期就是性发育期,心理学的定义是能够生育后代的生理变化及完成,这个时期常被人称为“人心理最危险的时期”。

 

孩子生理已经发育,在这个阶段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,但这个表现如果限于青春期,也不要大惊小怪。

 

但是,青春期性问题非常危险,孩子很容易被虚幻的东西吸引,家长这时一定要做好引导。

 

 

首先,不要回避孩子谈性的话题,在合适时机向孩子进行性教育。

 

其次,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谈论择偶问题。比如做爸爸可以跟儿子讨论“我当初是怎么看上你妈妈,她的优点在哪些方面,女人最重要的优点是什么。”

 

做妈妈的就跟女儿谈谈:“我当初是怎么看上你爸爸的,男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。”

 

在谈话聊天当中,教会孩子自尊、自爱,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择偶观。

 

 
 

小编曾经读过一段非常感人的话:

 

 

“我想过很多遍什么是最好的爱?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,而你执意要去。

 

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,不是拼命拉住你说不要去不能去,而是给你准备最耐穿的鞋子,备好雨伞,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,第五条街道上有小偷,告诉你,去吧,回来家里有饭。

 

我想最好的爱,应该是:我爱你,而你是自由的。”

 

青春期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,更是对父母的一次大考,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方式,才能书写最满意的答卷。

 

 

 

 

学员真实案例

青春期叛逆抑郁焦虑症自卑敏感学辍学沉迷网络